BIM+装配式在超高层住宅商业的应用

2023/05/06
阅读(840
评论(0
收藏(0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简要:借助公司劳务系统能够实现实名制管理、考勤管理、安全教育管理、视频监控管理、工资监管、后勤管理以及基于业务的各类统计分析等,提高项目现场劳务用工管理能力、辅助提升政府对劳务用工的监管效率,保障劳务工人与企业利益。

 

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

 

一、BIM技术应用

 

1.机电BIM应用

 

项目地下结构形式复杂,地下车库部分为无梁楼盖结构,面积较大,分区较多,每个区域层高不一致,降板,升板情况较多,管线排布复杂。公寓楼对空间要求较高,需要对机电布置提前规划。为了满足项目要求,利用BIM技术对机电管线进行深化。

 

机电深化应用有以下几点:

1、机电深化

2、暗榫深化

3、支吊架深化

4、深化出图

5、净高分析

 

  • 机电深化

深化方案思路:

1、所有管道尽量避开行车道上空。

2、进入主楼的门上方不允许有管。

3、电梯厅内部除了必要的消防管道外,不允许有其他任何管道。

4、管线排布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要考虑安装以及维修空间。

5、所有管道尽量采用整体综合支吊架,在保证管线功能的前提下,管线整齐美观。

 

机电模型深化:

  • 暗榫深化

通过BIM技术对机房内设备管线进行深化,并指导机房内部支吊架根部暗榫预埋,共计46个。暗榫与模板和钢筋相连,确保预埋质量,打造过程一次成优。

 

机房深化出图:

  • 支吊架深化

支吊架采用成品支吊架,并且采用策划在前,样板先行。通过BIM技术进行先对样板区进行支吊架深化,并出相应详图,指导样板区域施工,确保成品支吊架的可行。

 

支吊架深化:

  • 净高分析

对深化后的机电BIM进行净高分析,统计不同区域的净高,方面领导查看。

 

净高分析:

2.钢结构BIM应用(施工阶段)


BIM技术主要应用在钢结构深化、工程量统计,指导采购、套料排版、深化出图、数字化加工等方面。

 

钢结构BIM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钢结构深化及出图

2、工程量统计及指导采购

3、桁架板深化

4、套料排版

5、数字化生产

 

  • 钢结构深化及出图

在设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钢结构深化,并生成加工图和安装图共计616张,指导加工和和安装。

 

钢结构深化出图:

  • 工程量统计及指导采购

 利用tekla软件,自动统计构件工程量清单,根据清单编制采购计划,辅助采购。项目中共计用钢量 3016.78吨。

 

项目用钢统计:

  • 桁架板深化

通过BIM模型对桁架板进行深化,提前策划排布方案,统计桁架板规格数量。单层桁架板342块,项目共计8208块。


  • 套料排版

 深化后的BIM模型直接转换成NC数据,通过SinoCAM自动套料软件,对构件进行自动排版,最后将套料后的版图导入数控机床,辅助机床自动切割板材,自动焊接。

 

现场实景图:

  • 数字化生产

通过Tekla模型和先进的数控机床相结合,自动导入机床构件信息,实现数字化、自动化加工,大大提高了加工速度和质量。

 

数字化生产:

3.BIM平台应用(施工阶段)

 

在建筑信息化的大背景下,BIM、互联网、二维码,移动应用及软硬件技术已经在建造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BIM技术的作用,使BIM技术完美的和施工现场结合,项目引进了BIM平台。

  • 资料管理

依据集团公司《民用(非电力)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办法》要求和项目实际需要,在BIM平台建立相应资料管理文件夹,通过平台整理上传相关资料,各参与方通过PC端、移动端均可随时随地查看资料,方便资料信息的传递,提高工作效率。

 

  • 二维码应用

 项目中通过二维码对相关构件进行构件信息查询、构件定位、构件材料跟踪、构件问题创建等功能,真正的实现一码多用,提高工作效率。

  • 质量安全管理

通过BIM平台对现场的质量安全进行管理,现场工程人员进入现场后,对现场不符合要求的作业进行移动端问题发送,工程问题对接人员接收问题消息后,进入现场处理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在云平台上进行回复。问题可以追溯到具体负责人,避免了后期推诿扯皮。

  • 劳务实名制管理

借助公司劳务系统能够实现实名制管理、考勤管理、安全教育管理、视频监控管理、工资监管、后勤管理以及基于业务的各类统计分析等,提高项目现场劳务用工管理能力、辅助提升政府对劳务用工的监管效率,保障劳务工人与企业利益。

版权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作者(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
收藏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你的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发布
扫码加入
易筑BIM交流群
扫码关注
行见BIM官方公众号

项目案例热门资讯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