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与工程建设管理碰撞出的火花 ——浅谈前海BIM建管平台建设经验

2023/05/10
阅读(779
评论(0
收藏(0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简要:立足前海双区引擎、五区叠加、城市新中心和世界级领跑者的定位,依托自身BIM经验,华东院构建了BIM建设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建管平台”),促进了BIM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融合与发展,为前海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质量保驾护航,为下一步打造前海数字孪生CIM平台奠定了基础,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01. 采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多层级权限管理模式,打造高效、安全的项目管理平台

建管平台建设采用“全项目决策分析+项目群集成管控+单项目执行管控”三级管理模式,可根据不同角色、不同项目授予相应权限,通过权限限制下的数据共享与分发,提高项目干系人间的沟通效率,实现项目从决策至实施全过程管理。

建管平台建立项目群门户和项目门户,实现项目信息的多维度展现,各层级的精细化管理。参建单位享有项目门户权限,建管平台开放其参建项目所有应用场景的编辑权限,使其专注于自身参建项目信息,保障工作的高效性,也对业务方其他项目信息的安全予以保障。业主方则享有项目群门户权限,建管平台针对业主方成员部门、管理项目等应用场景的差异,选择性提供对应信息收集、管理权限功能。通过采取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多层级权限管理模式,有助于打造对于各工作人员而言工作效率高、对业主方而言项目信息安全有保障的项目管理平台。

 

02.建成以业务流程为驱动的,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工程建设管理的四控、两管、一协调”

建管平台聚焦建设阶段施工现场的工程管理核心业务场景,以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四控、两管、一协调为抓手,设计了计划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安全监测、档案管理、模型管理、投资管理、综合管理、基础数据、项目群层系统管理、现场信息、数字沙盘等13大模块,有效实现工程建设管理由传统管理手段向“线上+线下”模式的转变,打造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的信息系统。

“四控”是指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建管平台系统地梳理并规范化工程管理全过程的业务流程,搭建了计划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安全监测、现场信息等模块,将原本各自割裂的业务流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梳理出计划--进度、投资--成本、合同履约评价三大业务流程主线,建管平台实时掌控工程的推进情况,从而推动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等管理的持续改进,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时间投入,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

“两管”是指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建管平台为载体,将工程合同的各方有机联系起来,以信息化的方式为建设工程合同的组织、沟通、协调与监督工作赋能,实行对施工合同从合同信息、合同支付、合同结算到合同履约评价的全过程管理,合同管理的信息全程可追踪,处理过程标准化,避免暗箱操作,有效保障了合同履行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化、廉洁化,同时合同履约的标准化梳理保证了工期的按时履行甚至提前履行,为合同履约提质增效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一协调”是指协调甲乙双方的关系。建管平台系变革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以业主项目部为核心,为勘测、设计、监理、施工、科研、设备物资供应商等项目干系人搭建起信息共享与工作协同平台,为参建各方提供了智能化交互手段,实现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双方协同信息化管控,有效解决了集群项目各方“信息孤岛”问题。

 

03.外业用移动小屏,内业用管理中屏,决策用数字大屏,三屏支撑工程管理智能化

建管平台采用“大-中-小”三屏结合的模式构建。“大”指大屏监控系统,以数据驾驶舱的定位需求,对前海建设项目数据进行清洗、筛选与分析,构建综合信息显示界面,集中呈现服务于领导决策的各类动态相关数据信息。“中”指网页端的BIM建管平台,面向前海建设管理的各方,构建了建设项目管理的全业务流程、数据管理收集的协同管理平台。“小”指移动端APP系统,打造指尖办公环境,方便业务人员工程现场采集数据,随时随地处理任务。

外业用移动端小屏。人人都会用到手机,因此,移动端系统可大大提升沟通效率。一方面,手机在现场拍照后通过系统定位直接上传到某个项目。另一方面,手机平台和网页端是互相联通的,现场上传照片后,网页上就可以实时显示出来。同时,手机端系统还提供一些其他功能:比如人员定位功能可以为施工人员定位和考勤;通过实时通讯功能,设计单位、业主、施工单位可以进行实时沟通,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除了支持在线上传,该程序同时支持用户离线保存,避免因网络问题导致的信息丢失。

决策用数字大屏。通过BIM监控指挥中心大屏幕系统,业主可以实时主动获取掌握重要的管理数据,如当月完成产值情况、项目验收数量及质量情况,工程建设中出现安全隐患或质量问题等。数字大屏通过信息筛选和数据分析,以实时准确的数据为高层管理提供量化的决策支持。

 

04.全面引入BIM技术,促进GIS、IoT技术与城市管理的融合,为构造前海CIM平台奠定基础

全面引入BIM技术,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前海市政项目涵盖市政道路、综合管廊、地块市政配套、地下空间及联络道等工程,专业类型复杂。具有同个项目和不同项目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冲突,技术接口和施工管理接口众多等特点。若仅采用传统单个项目的管理手段,将面临设计阶段大量的“错漏碰缺”和施工阶段投资进度风险、安全质量隐患极大等问题,有必要利用三维BIM技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优势,有效提升工程质量水平。BIM建设管理平台项目创新建立了覆盖整个片区、高精度的实景、地质和规划三大基础模型,已有对应数据的基础上以图表化的方式展示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投资等信息,展示BIM协同管理系统中的轻量化三维模型,提前处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技术接口问题,提前开展项目实施的施工模拟,来避免工程实施阶段引起的安全、质量风险及投资浪费,通过视频系统展示各个视频信息实现远程监控、下达应急指令,进而提高整个前海市政合作区建设管理水平。

依托GIS海量三维数据的可视化分析能力,打造一体化管理模式。前海项目的最大难点之一,不仅是项目意义重大、规模巨大,而且需要地上地下集中同步开发,也就是打破传统的在某个时间段只做地上工程,或者只做地下工程的施工方式,给该项目的整体开发建设带来了很大难度。依托GIS+BIM技术,有效融合来自地上、地下立体空间,涵盖规划、实景、地质、市政交通、地下管线、地下空间、地块建筑等多源数据,集成城市现状、规划、建设、运行的城市全生命周期数据信息,形成与前海实体城市开发建设同生共长的数字孪生体。在此基础上,打造前海智慧城市基础数据平台、智慧城市应用平台,辅助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决策,促进规、建、管业务协同,提升城市开发建设及运营的综合服务能力。

结合IoT技术实现在线监测、定位追溯、远程控制,助力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工程管理的复杂和施工现场的变动等因素都在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必须实现与互联网、智能软硬件的融合。曾经传统的管理手段无法使建筑企业或施工企业做到精细化管理,但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以及RFID等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将彻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让建筑行业迎来信息化时代。借助IoT技术实现对项目现场信息的实时展示,包括对项目现场监控信息、现场人员分布情况、值班人员考勤情况的实时监控,对现场关键设备状态、环境监测、安全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反馈分析,利用数字化工具来武装一线,为一线赋能、减负,提高人均能效,降低事故风险。

版权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作者(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
收藏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你的评论

登录发表评论
发布
扫码加入
易筑BIM交流群
扫码关注
行见BIM官方公众号

项目案例热门资讯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