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三年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59.4平方公里

2019/01/13
阅读(4
评论(0
收藏(0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昆明日报
简要:  “截至去年底,昆明三年共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59.4平方公里。”这是记者近日从昆
  “截至去年底,昆明三年共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59.4平方公里。”这是记者近日从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市海绵办”)了解到的信息。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海绵城市建设20.8平方公里。这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目标任务。”市海绵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昆明明确了各县(市)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任务、拟实施的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城市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城市公园与绿地等八类项目,同时明确了各县(市)区要结合城市双修、道路提升改造及片区改造等工程项目重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重打造亮点区域。
  此外,昆明还强化海绵设施建设管控,把海绵设施同期配套建设要求进一步落实到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中。截至2018年底,昆明自2016年以来已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59.4平方公里。其中,2016年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8.19平方公里,2017年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25.03平方公里,2018年启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26.18平方公里。


扩展阅读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版权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昆明日报),作者(昆明日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
收藏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扫码加入
易筑BIM交流群
扫码关注
行见BIM官方公众号

行业新闻热门资讯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