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的大坪子至董地一级公路一期工程,路线全长46.929公里,占地3238.11亩,贯穿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涉及钟山区6个贫困乡镇的22.32万居民,该项目同时入选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PPP项目库。工程总投资约67.15亿元,资本金13.43亿元,中国PPP基金出资4.0293亿元,占资本金的30%。余下的资本金出资中建二局占比25%,中建国际占比25%,六盘水市交投公司占比20%。
李大光表示,这种结构化的融资形式为存量PPP项目资产流转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案,作为PPP领域唯一的“国家队”,中国PPP基金的入场能提供全方位的项目投资服务与指导,释放了更大投资空间,“中国PPP基金的参与有效增强了各方对项目成功实施的信心,降低项目综合财务成本及相关方的违约风险。他们的投资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几十年,缓解项目净现金流前低后高的压力,对我们央企‘降杠杆、减负债’起到促进作用。”2018年12月中旬,中国PPP基金的首笔资本金2.3053亿元已到位。这也是目前六盘水市最大的PPP项目,项目合作期30年,其中建设期3年、运营期27年,并已被纳入2018年贵州省第一批补短板重大项目清单。
克服技术困难,补短板各方齐心合力解决了融资难题,项目公司更能够在六盘水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工作中大展拳脚。
据负责项目施工的六盘水董大公司总经理盖昌义对记者介绍,该工程是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快速路、骨架性主干路路网“两环八横八纵”规划布局中的重要部分,包含特大桥4座,大中桥18座,隧道3座。整个主体工程包含桥梁、路基、隧道、防护等方面,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这段沿线地形复杂雨季多发,材料物料运输困难,大桥横跨铁路、公路、居民区,桥下紧邻乡镇和村寨,大桥基础之下是溶洞、暗河高度发育的喀斯特地质……多项技术工作都是世界级难题。
其中,大河特大桥采用三跨连续钢桁梁悬索桥设计,全长2200.8米、主跨1250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居住区三跨连续钢桁梁悬索桥。大桥两座主桥塔高度分别为314.3米、283.3米,这也将成为世界最高的跨居民区悬索桥桥塔。
盖昌义说,项目公司依托大河特大桥多项世界第一的施工特点,联合项目技术团队和各个科研院校联合在六盘水成立了一个技术课题工作站,团队现场勘查收集土壤、水资源、气候、植被等方面本底数据,多方8个月研讨合作共同完成各项科研课题,为大桥的创优建设提供10余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该项目双向6车道,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公路预计于2020年建成通车,建成后从钟山区大坪子到水城县董地乡两地通车时间将从4、5小时缩短至20余分钟。
更让人期待的是,大河特大桥建成后也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居住区三跨连续钢桁梁悬索桥,成为六盘水市地标性建筑。未来还将通过建设大河特大桥的高空玻璃栈道和两侧森林氧吧,促进六盘水旅游业发展,为当地百姓带来创业、就业机会。
助力扶贫攻坚,精准支持地区引入市场机制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过去交通极为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落后,吃水和运货都靠背,一步一滑背下山去。”六盘水市钟山区保华镇居民刘家明告诉记者,钟山区6个贫困乡镇之间没有一条连通公路,丛林茂密,植被繁盛,高坡零星居住着农户,毗邻乡镇的往来全靠走路爬山下山。
随着大坪子到董地一级公路的通车,未来将串起沿线零散的旅游点和村寨,盖昌义表示在项目运营期公司计划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共同基于大河特大桥这一地标性建筑,引入市场机制打造全域旅游产业,加速当地农旅一体化发展格局,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8月,六盘水市已录入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8万人,带动4.7万贫困人口受益,其中A级景区带动14858人增收,乡村旅游带动26841人增收。越来越多的本地居民正在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红利”。随着交通“瓶颈”问题逐步解决,很多六盘水老百姓开起了农家旅馆、农家乐,吸引了很多游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六盘水一些城市设施改善工程,也都采取了PPP模式。比如,六盘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总长度39.8公里,总投资额43.9亿元。目前电力、通讯、燃气、热力、供水等管线已陆续开展入廊工作,以后六盘水将会告别因管线搭设造成的“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病。据悉,2019年,贵州将抢抓西部大开发20周年机遇,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乡村振乡村兴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贵州将放宽民间投资准入,规范有序推进PPP项目,实施1000个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确保完成民间投资6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