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湿绿、鸟飞鱼跃,这是天府新区在生态方面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在天府新区,一座座公园装扮着都市,也给居民带来了生活便利。不过,公园城市建设的实践不止于此——在居民们日常进行休闲活动的正下方,还有一个巨大的地下世界,是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的“内功”所在。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王磊摄
在天府新区的一座公园正下方,日吞吐量可达10万吨的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是四川省首个投入运营的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天府中心、西部博览城和成都科学城之间的污水通过处理厂达到地表水准IV类后再释出,一部分回流进鹿溪河作为生态补充,一部分用于公共建筑清洗或道路及绿地浇洒。
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国土局PPP项目中心副主任邱伟介绍,这种地面景观与地下污水处理厂相结合的空间设计,是天府新区打造“公园城市”进程中的有效尝试。“让污水厂从生态负资产转化成为正资产,不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生态休闲的好去处,也让地上空间的价值充分释放,这也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体现。”
“除了地面哗啦啦的流水声,隐藏在鹿溪智谷下游绿道的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白天晚上都没有噪音。”住在附近的市民张文建分享了他的真实感受。绿道、污水处理,几乎没有人能将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到一起。然而,在天府新区,这两者和谐地共存在一个空间,地面是活水公园,地下是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则成为城市生态景观。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地下综合管廊。王磊摄
“我们这个污水处理厂以‘环境友好、土地集约、资源利用’为建设理念,有效解决了新区的污水处理问题,更华丽变身为绿道,为新区人民带来了生活美感。” 成都兴天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成军介绍,具备应急避难和泄洪功能的该污水处理厂智能先进,厂内不见“污”,不闻“臭”,一流的处理水平让整个工作区干净整洁,处理后的再生水清亮洁净,潺潺流出,孕育公园。
据邱伟介绍,该污水处理厂采用“MBR+臭氧活性炭”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类IV类标准,优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在再生水回用方面,高品质再生水规模将达到1万吨/天,并通过综合管廊再生水专用管道,用于成都科学城公建、市政用水;气体排放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优于中国同类型污水厂。同时,项目采用了BIM技术、建筑工业化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均处于中国领先水平。
“因为这个污水处理厂是全地埋式,所以我们在其地面专门设计建设全开放式活水公园的同时,还建成了一个永久性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并配套建设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车位数496个的地下停车场。”邱伟表示,这里不但可以为新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还将成为成都科学城重要的生态环境节点。
如果说污水处理厂像一颗跳动在兴隆湖旁的心脏,那么纵横于天府新区地下的综合管廊,则像是血管,经过处理的水正是通过这些管廊输送至各类终端,实现再利用。
记者在雅州路地下管廊内看到,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再生水、燃气等8类入廊管线整齐排列着,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与检修机器人一道,往返巡逻。监控室内,管廊各项运行数据实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一切工作都有序且高效地运行着。
“随着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道路硬化面积增加,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市政管线基础设施增容和扩建频率不断提高,从而形成反复开挖的‘马路拉链’问题。为此,新区规划建设了该地下综合管廊。”
据天府新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地下综合管廊就是在城市道路下建一个市政公用通道,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据了解,天府新区地下综合管廊是一条集约利用地下空间资源,集中铺设市政管线的走廊。截至2018年12月,天府新区已经基本建成雅州路、汉州路、厦门路等综合管廊约32公里,在建综合管廊16公里。其中,纳入国家综合管廊试点城市项目9个,共计27.5公里,最终将形成“四横、三纵、九片”的综合格局。(文/王鹏)
3月13日刊于《俄罗斯龙报》,3月14日刊于美国《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