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出版的《上海市建筑业行业发展报告(2016年)》(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这是上海市建筑业在对全行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正式出版的第二本行业发展报告。
《报告》汇总了2015~2016年度上海市建筑建材业管理部门和近20家建筑领域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包括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建设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检测、建材使用等方面内容。数据显示,虽然受整体环境制约,2015年上海建筑业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增幅收窄,但部分领域依然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全行业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典型企业拓展新业务的转型势头强劲。
2015年,注册在上海的施工企业完成产值合计5652.47亿元,同比增长2.77%;完成省外产值2703.16亿元,占上海施工行业总产值的47.82%,同比增长4.20%。同时,施工行业“走向全球”势头强劲。2015年,上海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111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连续8年超过100亿美元。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在全国占比保持稳定,龙头企业全国排名靠前。
《报告》显示,目前上海在BIM、装配式和绿色建筑等方面具有明显先进性。BIM技术已应用在全市3636个建设项目中,应用项目数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近两年增长尤为明显。
在装配式建筑方面,2015年度,上海共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610万平方米,连续两年翻番,全市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构件生产产能从2014年年底满足18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构件需求,提升至2015年年底的近5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在绿色建筑方面,上海依托8个低碳实践区、7个郊区新城、6个重点区域,积极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虹桥商务区、南桥新城已获评“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在“能源世界”公布的“2015年中国绿色建筑城市排名”中,上海绿色建筑指数荣登中国绿建城市排行榜榜首,绿色建筑也位居全国前列。经过努力,2015年10月,上海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顺利通过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的验收,共完成73个节能改造项目,建筑面积共计508万平方米,改造后平均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5.1%,成为全国首个完成任务目标的示范城市。
《报告》还对下一年度上海市建筑业行业发展尤其是行业管理的思路进行了思考及展望;专题介绍了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历史建筑保护以及2015年上海上市建筑企业的情况;摘录了部分行业协会的行业发展报告,对部分典型企业的发展进行了剖析。
综上,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领头的城市之一,建筑行业在上海的发展速度也确实更快,其很多发展都能成为中部地区建筑行业发展的启示,班门君从中找到了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会影响中部地区建筑行业的推动发展。
关键词一:创新
建筑行业的经济指标的收紧,也说明今年上海的建筑行业一样面临着某些行业的下行影响,建筑行业的不景气,一样影响着河南等中部地区的建筑领域。对此,建筑施工企业,或者是造价行业,选择通过创新的方式,改变企业的主营业务,或者是通过互联网+转型,技术创新等。创新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咱们中部地区的建筑行业,创新只是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二:BIM
BIM这几年在国内的发展,往往都是大型基建项目、综合体项目上被应用,以上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城市建筑项目BIM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中部地区的BIM应用较少,但是也在不断发展。当BIM技术成为一些大型项目的制定操作,这对于人员的技术,以及团队的技术都是有较高的要求的,中部地区造价行业、设计行业对于BIM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如何建造BIM团队,参与到BIM实战的操作中这些都是企业参与其他城市项目,或者大型项目竞标的必备要素。
关键词三:装配式建筑
上海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逐步推进,构件生产也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这种规模化的生产必定能降低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在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中不断优化成本,从装配式建筑的材料成本、工期缩减等多方面体现其优势。中部地区的装配式建筑,很多都还在部分开放商子在楼盘其中几栋实践,推广力度还不够大,这样还暂时不会形成规模化生产,成本环节还有待形成规模降低。对此,中原地区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必要企业之间联合起来,集中采购,通过互联网等平台,不断扩大生产。
关键词四: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在中部地区的体现仅仅是少数的住宅小区或者是写字楼已经实践。对于中部地区而言,绿色建筑这一块人才并不多,很多项目方对绿色建筑的要求也并不高。虽然业内环境如此,但是建筑企业的发展是推向国内的,建筑企业从本地的竞争市场也会走向国内更大的竞争市场,如何应用绿色技术,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也是当下发展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