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天津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监督管理总队组织
300多家单位、近千人的观摩团队
来到天津东丽区南淀郊野公园
参观由中建八局打造的
亚洲在建最大半地下集成式污水处理厂
——天津城市东郊污水处理厂
天津城市东郊污水处理厂项目
占地42.23万㎡
面积相当于6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
工程管桩60万延米
高度相当68个珠穆朗玛峰
构筑物集成于一座17.3万㎡的半地下箱体
工艺种类多达29个
水质为天津市地标A标准
污水日处理能力为60万立方米
再生水日处理能力为10万立方米
可以说的上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超级工程了
面对这样一座不按套路出牌的工程项目
中建八局的“勇士”们溯迎而上、各显身手
倾心打造了一座标杆工程
一不小心就引领了行业潮流
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吗?
跟BIM哥一起来揭秘吧!
1.“智慧工地”:一个大脑hold全局
项目依托建筑信息化数据集成、分析平台,建成了“智慧工地”大脑,系统围绕人、机、料、法、环五大生产要素,运用信息化手段形成的业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VR、BIM等技术手段,虚实结合、物物互联,智能协同地建立了全面数字工地,做到对施工现场全面感知,从而为项目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帮助。
“大脑”集成了塔式起重机安监系统、扬尘噪音环境监测、劳务实名制管理系统、深基坑监测系统、能耗智能监测系统、消防感知系统、高支模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萤石云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技术。
“我思故我在”,当工地有了大脑,开始思考,一切开始变得不一样。
(1)“深基坑监测”——不放过任何一个形变
项目基坑17.3万㎡,属于超大基坑,处于典型的天津软土地区,时空效应极其明显,且由于工程为水工构筑物,主体结构施工完后且经过闭水试验后方可回填基坑肥槽,深基坑裸露时间长达1年。为了消除基坑安全风险,项目采用深基坑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在施工期间埋设的传感器,利用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对支撑轴力、围护结构偏移、基坑外监测井水位等测量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分析,并设定警戒值,当超过警戒值时,自动报警。工作人员会根据报警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从而将重大危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2)“塔吊防碰撞——方寸之间显身手
项目现场共布置16台塔吊,最多一台塔吊与周边6台塔吊交错,且每日多达10台大型汽车吊。面对塔机交叉作业多,人工控制难度大、风险高等难题,采用塔吊防碰撞系统后,当交叉作业的相邻塔吊距离小于报警设定间距时,塔吊会进行自动报警,甚至自动断电,从而避免塔吊发生碰撞。
(3)“吊钩可视化”——脑后长出通天眼
随着塔机高度增长或建筑物的增长,吊重材料部分会出现在塔司的视觉盲区。此时,只依靠信号工的指挥风险较大。为此,项目在塔吊吊钩设置吊钩可视化系统,通过安装在吊钩上的摄像头及传感器,实时监测塔吊各部件的位置状态、荷载物重量,实现了远程监控、地面监控、实时监控的目的。
同时,通过系统综合分析,可随时了解塔吊工作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塔吊吊钩部位还设置了人员监测装置,当塔吊卸料时,检测到附近10m范围内有施工人员时,会及时进行警报提示,提醒施工人员注意,降低人员碰撞伤害的几率。
(4)“扬尘监测喷淋”——让尘埃无处可逃
项目施工面积广,扬尘管控难度大,而智慧大脑的扬尘监测自动喷淋联动系统可完美解决这一问题。喷淋系统通过GPRS移动数据网络与现场扬尘检测及视频监控相连接,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实时监控,当现场颗粒物浓度出现异常,预警功能就会开启,管理人员即可通过手机终端远程启动围墙喷淋系统,启动应急预案,进行降尘,实现对现场扬尘污染的防控和治理。
2.“质量样板工地”:一丝不苟间见证工匠精神
污水处理厂项目作为水工构筑物,施工质量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施工精度高,抗渗要求高,工艺要求高。为了更好的控制工程质量,项目以争创“鲁班奖”为目标,全力推行“样板先行”,分别设立了“工艺样板”、“实体样板”和“虚拟样板”,并通过二维码工艺墙,丰富展现了地下污水处理建造的主要关键施工技术,做到随时可视化查阅。
1:90的工程微缩景观,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污水层层净化的过程,并结合工艺特点,建造了生物池、深床滤池、过水花墙、池壁等质量样板,践行中建八局“质量样板先行”的管理理念。
(1)“工艺样板”
工程微缩景观
深床滤池
底板及外池壁工艺样板
过水花墙工艺样板
生物池工艺样板
二维码工艺墙
(2)“BIM虚拟样板”
密封蝶阀模型
偏心半球阀模型
深床滤池模型
高效沉淀池模型
(3)“实体样板”
施工缝凿毛、池壁加腋
止水钢板
承插式盘扣架体
框架柱实体
3.“科技工地”:BIM+应用无处不在
(1)“EBIM协同管理平台”—— 千万图纸,一手掌握
项目成立了以项目总指挥为首的“庞卫涛建筑科技创新工作室”,通过EBIM平台将BIM模型轻量化,可实现跨平台浏览BIM模型,施工现场即可通过手机进行模型与现场实体的对比,查看构件信息,将BIM切实应用到工程中。
此外还能通过二维码实现BIM数据与现场信息高效而有序地交互,计划任务、材料采集等与BIM结合,形成真实的可视化4D进度模拟,辅助进度管理。项目资料(图纸、文档、图片、视频等)分类管理,可与BIM构件关联,形成BIM资料库,最终达到轻协同、易管理的目标。
(2)“BIM+三维激光扫描仪+放线机器人”——毫厘之间论成败
项目箱体管廊管道最长达381m,净距8.7m,两侧混凝土墙体高度9.35m。即使混凝土结构在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质量偏差仍可能影响后续工艺安装。面对人工测量主观误差比较大的难题,项目采用了“BIM+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工作模式。首先通过三维激光将施工完成的墙体进行扫描,形成点云模型,与BIM模型拟合,对比偏差,针对性进行修补加强,调整管道支架的尺寸,确保了工艺安装精度。
项目还采用了“BIM+测量放线机器人”的工作模式。在BIM模型中输入定位坐标,施工现场即可快速精准定位放线。
(3)“BIM+质量巡查”——云上管理闭环,消灭更多隐患
项目自开工以来,就确立了争创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的目标,除严格质量标准管控以外,“BIM+”的应用让项目离这一目标更近了一步。
项目质检员苑飞在底板钢筋巡查时发现,III-7区基础承台附近箍筋距离不符合规范,他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并通过手机APP上传至BIM5D平台。平台随即自动生成整改通知,并推送给该区域负责人宿满乾,在宿满乾完成整改,并将整改后的现场照片上传到平台后,整改完成信息随即反馈给苑飞。
通过“BIM5D平台为项目搭建了一个信息数据库平台,现场发现的质量隐患可以通过手机端实现‘任务发起-隐患整改-整改后验收’的闭合管理流程,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找到项目质量的薄弱点,大大提升了现场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率。
4.“安全工地”:危险什么的根本不存在
(1)“安全体验”——“身临其境”模拟安全事故
为了增加工人的安全意识,工地现场开设了“VR安全体验馆”,让工人亲身体验电击、高空坠落、脚手架倾斜等10余种安全生产事故情景。虚拟化沉浸式的VR体验,模拟了真实场景下的安全事故,比起说教式的安全教育,让工人能够亲身感受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针对污水处理厂项目密闭空间多、作业风险高的特点,研发的受限空间安全体验装置,使作业人员对作业内容更加熟悉。
(2)“物业化工人生活区”——工地生活大管家
项目工人生活区采用物业化管理,入场安全教育达标后,按照分包队伍集中分配房间,屋内设空气能冷暖系统,院内设置工友餐厅、农民工夜校、医务室、广播室、物业办公室、监控室、淋浴间、卫生间、超市等功能性房间,全方位提供工人生活解决方案。
项目对3000余名作业人员采用智能劳务实名制管理,发放智能手环,可实现进出门禁及生活区内功能性消费的智能化,做到“一个手环行天下”。
(3)“答题wifi+智慧广播”——安全知识无处不在
为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工人安全意识和素质,工友之家内还设置有无线wifi教育系统。工人如果想要持续上网,需要每间隔一小时在登录界面回答三道安全常识问题。
与此同时,工友之家还通过智慧广播系统,分时段、分区块广播或集中广播,进行通知播报、应急指挥、远程控制等操作,内容涉及奖惩广播、制度宣贯、生活娱乐等多方面,实现工程信息及时通告。
科技带动、创新精益
建造品质、树立典范
作为一个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国家
我国的水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而如今这座超级“地下城”
正在中建八局的“勇士”手中变为现实
未来这艘污水处理战舰
将开足马力、纳故吐新
为城市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扫码关注,更多惊喜等着您!
版权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住建部发文:单独列项计取BIM应用技术费!
学历、奖项、论文要求都有变动!涉及8000万人的职称评审迎来大变化!
关于BIM的六大误区:BIM只是翻模?有BIM证书就能找到好工作?
市政工程为什么要采用BIM技术?优势有哪些?